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被擺在今年工作的首位,這意味著擴內需被寄予了復蘇經濟、拉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厚望。


過去一年,國內內需面臨諸多沖擊,對經濟拉動力明顯不足,今年消費復蘇正當時,擴內需如何發力?兩會期間,新京報貝殼財經推出“2023全國兩會經濟策”,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劉元春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今年消費將出現修復性反彈,但恢復到常態化水平仍需時日。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合創始人劉元春。受訪者供圖


劉元春指出,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在目前整個世界經濟疲軟,外需下滑的前提下,擴內需顯得尤為重要。全球大環境未發生根本性好轉,甚至持續惡化的話,很難在外需上做文章,通過短期政策調整能夠影響的變量只能是內需。因此,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專注于擴內需。


今年在疫情政策放開,社會和經濟秩序逐漸恢復,消費的擴張和恢復,投資持續的增長和穩定,成為擴內需的兩只抓手。


劉元春:消費已現恢復,但并未現報復性消費


劉元春指出,從前三個月高頻數據觀察,目前消費的修復非常明顯,尤其是疫情政策放開為國內經濟社會秩序常態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春節期間吃穿住行等消費參數都出現了明顯的補償性反彈,但沒有出現報復性消費。


其中最核心的原因在于:第一,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修復相對緩慢。第二,長期可支配收入及其預期好轉需要很多前提條件。第三,房地產下滑導致房地產相關消費支出出現收縮。第四,前期消費刺激效應難以持續在邊際上改善,汽車銷售難以展現去年快速增長的態勢。


綜合判斷,國內消費恢復基本實現,但是并出現反彈報復性的消費。這樣的狀況實際上與世界其他國家疫情防控放開后,經濟恢復過程大致相當。


對于當前消費的恢復和擴張,劉元春表示必須從幾個角度來看待。第一個角度是消費修復,消費狀態從過去社交隔離、經濟社會交易緩慢的狀態向常態化下的修復。疫情沖擊所帶來的疤痕效應的修復,依賴于通過消費基金對受損比較嚴重的人群和區域進行補貼,依賴于可支配收入及其預期的改善。。


第二個很重要的角度是要主動進行消費場景的制造和修復。疤痕效應的影響不可小覷,消費者在心理上的修復,消費習慣上的修復,實際上要比預想的緩慢。


劉元春強調,必須抓住疫情政策放開后經濟修復的時點,以免疤痕效應對消費的影響中期化、永久化。因此在消費問題上,從修復居民的資產負債表著手很重要。


他解釋稱,在消費政策上面,推出以家庭裝修為主體的消費政策。另外在解決年輕人住房和新市民住房上,加大保障房力度,從根本上解決部分新興市民居住上的核心問題,釋放短期消費潛力。消費政策的著力點應從過去的汽車逐步向新的領域進行轉移。


對于疫情期間受到沖擊最大的行業,消費政策優化可能會對需求產生強烈的修復效應。在新型消費上,特別是消費政策著力的產業,包括新能源和居住方面的產業,消費政策也會產生積極影響。


第三個是要全力拼經濟,要抓住開門紅、爭取上半年經濟出現較好以及可持續的態勢,從而使消費信心,消費預期出現全面逆轉。消費信心逆轉很難,并非短期政策就能夠影響的。


消費修復后的消費擴大和消費潛力的釋放,則依賴于很深層次的結構性改革調整,可能需要一些中期考慮??傮w來說,今年消費將出現修復性反彈,但很難在四季度時全面恢復到常態水平,因為疫情疤痕效應帶來的消費問題,可能要有一個較長的恢復過程。


今年政府投資仍將有所作為,但重點在于改善民營投資預期


劉元春還表示,投資是逆周期調整的法寶,去年國家已經在擴內需上加大了投資力度,今年投資仍是穩增長的抓手。制造業和基建投資保持相對穩定,但邊際上進一步提升的難度很大。


今年我國的投資增速如果依然保持在6%-8%的水平,將較去年有所提升。從今年來看,應該能夠在投資擴張上有所作為,并且也能夠達到相應的預期,核心焦點還是在投資預期上,而不是簡單的政府類的加力。


民間投資相當一部分是房地產投資,房地產投資穩定,對于穩定民營企業投資非常重要,此外服務業類企業的恢復和投資信心的止跌也是很重要的,另外大量中小企業投資嚴重收縮,中小企業的預期仍未在宏觀經濟回暖后出現上升,當前民間資本躺平的現象與民營投資預期收益率持續下降有密切關聯。


因此今年在投資的邊際擴展方面,一定要在穩預期上面下功夫,使民間投資出現逐漸復蘇的過程。在保證政府類投資相對穩定的基礎上,今年要在民間投資上做足工作,這是今年投資提振的一個關鍵。


劉元春指出,以政府投資撬動民間投資,是今年要主抓的核心,更為重要的是必須要在部分常規性的政策上,尋找到能夠令消費政策和投資政策相互促進,相互共融的方案。


在政府投資端,國家依然注重科技治理,加大在研發和新技術上的投入,考慮到政府端和市場兩端投資的全面發力,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行業依然是重點受益的行業。同時在布局新發展格局上,產業鏈供應鏈補鏈方面的產業也將會是受益的行業。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王進雨 徐超

校對 柳寶慶